今年暑期,73882必赢网页版“同心筑梦,万语同心”实践团怀揣对中华文化的敬畏与探索之心,足迹横跨湖南、内蒙古、宁夏、山东、新疆、广东、青海七省区八地,以文物为匙、以民俗为镜、以民生为尺,在澧水之畔、草原之上、黄河之滨、东夷故地、天山脚下、岭南陶窑、彩虹之乡,开启一场为期月余的“中华民族共同体”溯源之旅。从八千年前的彩陶纹饰到当代社区的烟火三餐,从非遗传承人的指尖旋律到田间地头的互助身影,实践团用青年视角捕捉各民族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的生动注脚,让“多元一体”的中华文明底色在调研中愈发鲜亮。
文物为证:跨越千年的文明交融印记
在湖南常德津市,实践团首站走进市博物馆与虎爪山文化遗址,指尖拂过史前展厅的文物,便触碰到了长江中游与黄河流域的文明共鸣——大溪文化的彩陶、屈家岭文化的磨光黑陶、彭头山文化的碳化稻粒,虽源自不同遗址,却共享相似的三足器形制与石斧钻孔技术,印证新石器时代跨部落的技术传播网络;虎爪山遗址出土的太阳纹陶纺轮,其纹饰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高度契合,无声诉说着南北族群早期精神信仰的交融。唐代瑞兽葡萄纹铜镜更成为“文明互鉴”的活教材:龟钮承袭汉制,镜身却以高浮雕刻下西域葡萄纹与中原瑞兽,策展人那句“纹饰东传日本,成东亚文明共同体视觉符号”的解读,让实践团成员读懂“丝绸之路不只是商道,更是文化纽带”。

向东行至山东临沂东夷文化博物馆,实践团在距今8300余年的东夷文明中,寻得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另一重脉络。复原的史前聚落里,蛋壳陶高柄杯的薄如蝉翼见证东夷先民的制陶智慧;“凤鸟图腾”展区的讲解让团队恍然——这一东夷文化核心符号,最终融入“龙凤呈祥”的中华传统文化格局,与华夏文化、苗蛮文化在涿鹿之战到西周的漫长岁月里渐融共生,成为“中华文明多元一体”最古老的注脚之一。而在新疆吐鲁番吐峪沟,一座伫立1700余年的维吾尔族古村落,更藏着文化交融的细节:黄土窑房的砖缝雕纹里,佛教与伊斯兰教的艺术痕迹交错,黄粘土造房技艺沿用两千年,既承载着维吾尔族先民的生活智慧,也记录着不同文明在此落地生根的轨迹。

岭南大地上,广东佛山禅城区的南风古灶则以一座“活窑”续写着文物的生命力。这座始建于明正德年间(1506-1521年)的“龙窑”,因灶口向南、风助火势而得名,沿用500余年至今仍在烧制陶器,更以“世界上保存最完好、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传统柴烧龙窑”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。实践团在古窑遗址前驻足,看匠人往窑火中添柴,听陶瓷展馆讲解员细说“石湾瓦、甲天下”的辉煌——佛山作为“南国陶都”,制陶工艺经唐宋沉淀至明清鼎盛,曾有陶窑107座,最早点燃中国建陶工业现代化火种;指尖抚过展柜里的彩陶茶壶,釉色鲜亮、纹路细腻,团队成员才知每一件作品都需经“精心烧制+后期上色”的繁复工序,这“精益求精、守正创新”的工匠精神,正是石湾陶塑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的核心底气。

产业为桥:民族团结托举共富梦想
“草原上的土豆,能结出民族团结的果。”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武川县,实践团的这句调研笔记,源自旭峰种业车间里的所见所闻。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“武川土豆”的成长史,正是多民族携手致富的缩影——企业研发新品种、改良土豆基因以增产增收,牧民在休牧季帮农民播种,农民则为牧民提供农耕支持,“你帮我耕地,我助你养畜”的互助场景,在武川的大棚与草原上日日上演。负责人提及“草原母亲”都贵玛救济上海孤儿的往事时,实践团成员更深刻理解:武川的致富密码,从来不是单一产业的成功,而是“民族企业与群众一条心,多民族拧成一股绳”的凝聚力。

宁夏吴忠利通区牛家坊民俗文化村,则将农耕文化变成民族团结的“粘合剂”。在村里的农耕民俗博物馆,一台清代“屯耕耧车”吸引众人驻足——这是当年回族、汉族工匠共同打造的农具,如今静静陈列,诉说着“同耕一块田、共修一条渠”的旧时光。馆内300余件展品中,近三成由回汉群众联合捐赠,从犁铧到陶罐,每一件器物都是“共居共建、共事共享”的见证。如今的牛家坊,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服务业碰撞出新火花:游客在体验播种的同时,还能品尝回汉师傅共同制作的农家菜,“稻麦同熟共繁荣”的景象,正是乡村振兴中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。

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的青绣(盘绣)产业基地,则让“针尖上的技艺”变成了“富民增收的钥匙”。作为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,互助县的土族盘绣是千年传承的非遗技艺——以黑色纯棉布为底,用红、黄、绿、蓝、紫等七色丝线绣出“扩日洛”太阳花(象征富贵长寿),两根同色线交织的独特针法,让图案层次饱满、极具民族风情。实践团走进产业基地时,绣娘们正端坐绣架前飞针走线,负责人介绍:“过去盘绣是闺阁手艺,现在我们把它做成产业,培训各族妇女就业,产品卖到全国各地,既守了文化根,又富了老百姓。”看着展架上从服饰纹样延伸到家居装饰的盘绣制品,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:非遗不仅是“活的文化”,更是连接各民族共富梦想的“金丝线”。

文化为魂:非遗与烟火里的同心密码
“盖碗茶‘叮’的一声响,就是吴忠人的团结信号。”在宁夏吴忠利通区的清晨茶肆,实践团成员捧着热气腾腾的盖碗茶,读懂了这句话的深意。凌晨三点备料的盖碗茶,冲开的不只是富硒红枣与枸杞,更是回汉饮食文化的交融——回族师傅的羊杂用冰水“紧肉”去膻,撒上本地小茴香;汉族面点师改良“二次醒发”技艺,让油香圆饼鼓胀如月;烫面油饼则是回族师傅“单手提饼、三秒过油”的绝活,咬下时酥香里裹着冬小麦的清甜。一口羊杂、一口油饼、一抿茶汤,咸鲜与甘甜在舌尖交织,正如茶肆老板所说:“一张早茶桌,就是吴忠各族群众‘口味有差异,团结无界限’的小天地。”

在新疆博州精河县大河沿子镇,木卡姆的旋律则让民族团结有了声音。呼和哈夏北村的木卡姆文化大院里,61岁的维吾尔族木匠赛福丁正带着徒弟调试都塔尔——这个曾因家贫放弃音乐学院梦想的手艺人,用自学的技艺撑起了村里的文化传承,收徒三十余人,组建的小镇乐队常年活跃在婚宴、文艺晚会,汉、哈萨克、回等民族村民常聚于此,跟着旋律跳舞、话家常。这座由湖北省对口支援的文化大院,既是排练厅,也是“草根宣讲课堂”,赛福丁的小儿子更主动教村里青年演奏,“木卡姆不只是非遗,更是让各民族心贴得更近的纽带”,实践团成员在悠扬乐声中,读懂了联合国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”背后的情感力量。

民生为本:基层治理里的暖心共融
“一荤两素9元,老人再减2元,清真灶和家常灶同个厨房,分灶不分桌。”在宁夏银川金凤区金宇名庭社区食堂,这段价目表与运营模式,让实践团看到基层治理的“民族团结智慧”。食堂里,佩戴不同颜色工牌的厨师分灶烹饪:回族师傅掌勺的牛肉拉面、手抓饭严守食俗,汉族厨师的家常小炒新鲜可口,打餐窗口前,回汉居民排队取餐,偶尔还会互换菜品,“你尝我的拉面,我品你的炒菜”的场景格外温馨。社区书记的话朴实却有力:“让回族同胞吃得放心,汉族居民吃得开心,就是我们最实在的民族团结工作。”

食堂隔壁的社区托育园里,更有暖心事在上演。暑期的教室里,二十多名回族、汉族小朋友围坐长桌,有的一起画“民族团结树”,有的齐声背诵《静夜思》,辅导老师则按年龄分层教学:大孩子预习新课,小孩子学手工舞蹈,笑声混着书香飘出窗外。针对入户走访发现的“60%家庭暑期亲子摩擦”问题,社区还开设《亲子沟通:成为情绪的主人》公益课堂,回汉家长与孩子同坐一堂,在互动中化解矛盾、增进理解。“把不同家庭的‘牵挂’放到同一个屋檐下,让‘回汉一家亲’在柴米油盐里生根发芽”,实践团成员在记录中写道,这便是基层治理最生动的模样。

青春回响:以脚步丈量共同体温度
从津市博物馆里“文物激活集体记忆”的感悟,到武川草原上“土豆结出共富果”的震撼;从吴忠早茶的氤氲水汽,到博州木卡姆的悠扬旋律;从东夷文化的凤鸟图腾、佛山陶窑的千年火种,到互助土族的彩虹风情、金凤社区的三餐四季,实践团的每一页调研笔记,都写满对“中华民族共同体”的鲜活认知。“原来‘多元一体’不是抽象的口号,是八千年前彩陶上的相似纹路,是牧民帮农民播种的那双手,是小朋友一起背古诗的笑声,是绣娘指尖交织的金丝线,是陶窑里不熄的传承之火。”实践团成员欧峻玮在广东调研后写道。
此次跨越七省区的调研,实践团不仅是“中华文化的观察者”,更成为“民族团结的传播者”。他们将调研中的所见所闻整理成图文故事,在校园与社区分享;将文物背后的交融史、非遗传承人的坚守、基层治理的暖心举措、民族产业的共富故事,转化为青年易懂的“共同体语言”。正如实践团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彩虹部落园感受到的: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,不仅藏在博物馆的展柜里,更写在每一个民族互助的日常里,绣在每一寸非遗传承的丝线里,烧在每一件陶瓷制品的窑火里,等待着青年一代用脚步去发现、用真心去传递,让“同心筑梦”的旋律,在神州大地上愈发嘹亮。
文 | 73882必赢网页版“同心筑梦,万语同心”实践团
图 | 73882必赢网页版“同心筑梦,万语同心”实践团
审核 | 董雪梅